HOME> 意大利世界杯夺冠>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共产党在1951年已经采取措施派人渗透到联合国军战俘营,来自平壤的命令是不计生命损失阻挠甄别过程,目标是使战俘营状况令人极度厌恶,联合国军会将他们全部遣返。于是从1951年12月开始,战俘营爆发了一系列的反甄别活动,最终在武装战俘和营地警卫间爆发激战,数百名战俘和少量联合国部队死亡。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最后于1952年5月下令解体行动(英语:Operation Breakup),该行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以坦克、瓦斯和子弹粉碎战俘的反甄别活动。到1952年年底,所有的中国战俘被送到济州岛,隔离遣返和不遣返的战俘,打乱了部分共产党情报网络,改善了战俘营管理,但是帮派战实际上从没有完全停止[53]。

伤病战俘交换

编辑

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提出交换重伤病而能行走的俘虏,作为重开谈判的试探,中朝方面当时并未回应。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说服中、朝方面,做出了在战俘问题上让步、立即迅速地结束战争的决定。3月下旬,中朝方面对克拉克的提议做出了积极回应。4月18日,联合国大会就双方交换伤病战俘通过决议,20日双方开始正式交换伤病战俘,2周后全部完成。朝中方面交还联合国军战俘684人,联合国军方面交还志愿军战俘1030人、朝鲜战俘5640人。这一次战俘交换被美方称作“小交换”(Operation Little Switch(英语:Operation Little Switch))。

直接遣返

编辑

主条目:大交换

7月,双方成立战俘遣返委员会,8月5日,双方开始在板门店交换坚持要求遣返的战俘。至9月6日,朝中方面根据协议全部遣返了12,760名坚持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19日又遣返了经过劝说后愿意回家的13名战俘,总计遣返韩军被俘人员7,860人、联合国军被俘人员4,913人。8月5日,美方遣返朝中被俘人员2,757人,14日声称志愿军战俘已经全部遣返完毕。经中朝方面坚决交涉,至9月6日,联合国军方面共遣返坚决要求遣返的朝鲜被俘人员70,161人、志愿军被俘人员5,640人。这一次战俘交换被美方称作“大交换”(Operation Big Switch)。

不直接遣返

编辑

反共朝鲜战俘刚刚从战俘营被释放,与同伴们为到达首尔而欢呼。

为解决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的问题,1953年9月9日由中立国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瑞典和瑞士组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英语:Neutral Nations Repatriation Commission)。根据协议,中朝方与联合国军要在靠近军事分界线的印度军队控制的军营搭建营地,将不直接遣返的双方战俘被移交给属于委员会的印度军队看管,其中联合国军方面9月23日移交朝籍和中籍被俘人员22,604人,安置在联合国军控制线一侧的南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9月24日移交了联合国军被俘人员359人,安置在朝中控制线一侧的北营[85]。

南营

编辑

延误

南营的战俘于24日移交完毕后,双方修建的解释设施都受到对方批评,朝中方同意按委员会要求扩建,由于美方修建的解释设施过于狭小且无法保证解释工作不受暴力干扰,朝中及委员会要求美方另建合格的设施。联合国军提出了有地雷(朝中反驳说某少将曾发言说联合国军控制的非军事区内没有地雷)、人力及材料不足等理由。10月1日,委员会向联合国军指出建议新建设施的地点,联合国军方于10月14日修建完成。由于这一延误,委员会建议双方将解释延期并顺延,中朝表示同意,但联合国军方面仅同意延期,反对将解释结束的时间延长至12月23日以后。[85]

解释多次中断

10月15日,南营朝中方面对战俘的解释工作正式开始,但后来多次中断,实际只进行了10天。[86]10月16日以及18日至30日的中断是因为朝中方面要求对朝鲜战俘进行解释,而朝鲜战俘首领拒绝让战俘们出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内部经过激烈辩论,由于瑞士和瑞典代表坚决反对采取武力强制战俘出营,委员会最终没有达成一致。11月6日至15日以及11月17日至12月20日的中断,是因为委员会决定将经过解释和未经过解释的战俘隔离开来,而战俘首领们拒绝隔离,他们害怕营地被打散会让他们失去对战俘的控制。[85]

中方代表后来回忆:“解释在一个200平方米的帐篷里,中间有中立国代表,一侧是中方代表。战俘集中在东场里交接区几十个这样的帐篷里。战俘从一侧门进来,在中立国的监督下,听取中方代表的解释后当场表态。愿意回国的从另一侧门出去,由我方接待和医务人员接收,不愿回国的从原门折回。”[87]

朝中方面对战俘的解释工作进程如下:

10月15日,要求对1,000名志愿军战俘进行解释,但营地中派出的战俘首领不愿接受,直到印度看管部队包围营地之后,战俘才出营听取了解释[85],当天实际解释了491人,10人要求遣返[88]。

10月16日,要求提取1,000名朝鲜战俘,朝鲜战俘首领拒绝出营,该日没有进行解释。

10月17日,对430名志愿军战俘进行了解释,10人要求遣返。

10月18日至30日,解释者不再给14,600名中国战俘羞辱他们的机会,坚持要求对朝鲜战俘进行解释,但是战俘拒绝出营,解释中断。[89]

10月31日,解释恢复,对C35营场朝鲜战俘进行了解释,21人要求遣返[90]。459人接受解释[88]。

11月1日至2日,朝中方面要求在解释的同时向其他战俘进行广播,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不同意,解释中断。[85]

11月3日,委员会建议只对等待解释的战俘进行广播、广播结束后再进行解释,朝中方面同意,解释恢复。当天对C48营场朝鲜战俘进行解释,19人要求遣返[91][92]。483人接受解释[88]。

11月4日,对D28营场志愿军战俘进行了解释,余万明和周景山2人要求遣返[93]。205人接受解释[88]。蒂迈雅确信朝中方大失颜面了,解释算是完了,剩下的问题是朝中方会用什么方法打断解释。接着他发现朝中方的解释时间越来越长。[94]:186

11月5日,对C22营场124名志愿军战俘进行了解释,李天才、王文喜2人要求遣返[95][96]。当天每名战俘解释过程用时一个半小时,瑞士委员抗议这是精神苦刑,要求加以时间限制无效后在一边玩起扑克。[97]蒂迈雅则回忆到“我发现旁听这种漫长的解释都是很烦人的事情”,他试过告知解释者他们的做法是不合情理的,但是也受到了反驳。他认为让没受过教育的人经受这么长时间的压力几乎就是一种苦刑。他试着要手下的解释帐篷印度主席在经过一段时间解释后给出一两小时的休息时间,也受到朝中解释者的反对。到后来他总结到朝中方使用的手段的意图很明显,以这种方式折磨战俘最终会使战俘拒绝出营地。[94]:187-188

11月6日至15日,朝中方面要求将同一营地中尚未听取解释的战俘与已经听取解释的战俘隔离开来再进行解释,遭到战俘首领拒绝。朝中方面坚持要求隔离,解释中断。

11月16日,朝中方面同意转向下一个营地进行解释,当天对53号营场203名朝鲜战俘进行了解释,6人要求遣返[98]。

11月17日至12月20日,解释再次因为隔离战俘的问题中断。期间委员会建成了隔离战俘的设施,但战俘首领拒绝出营。

12月21日,战俘首领同意出营并同意隔离,解释恢复。3号营场249名志愿军战俘听取解释,32人要求遣返[99]。

12月22日,3号营场约250名志愿军战俘听取解释,23人要求遣返[100]。

12月23日,4号营场约234名志愿军战俘听取解释,11人要求遣返[101]。

至12月23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已接管90天,由于各种问题,解释工作实际进行了10天。(10月11日时委员会提出中朝方先用已建成的设施进行解释被拒绝。)[102]仅有约3,170人听取了解释(一说3,166人,另说3,173人[88]),占全部22,604名朝中战俘总人数的14.0%,听取解释的战俘中共345人申请遣返。[103]:95对志愿军战俘的解释进行了7天,听取解释的志愿军战俘约2,004人[88],占总数14,704人的13.6%,听取解释后约有136人要求遣返[86]。对朝鲜战俘的解释进行了3天,听取解释的朝鲜战俘约1,169人,占总数7,900人的14.8%[88]。

战俘首领对战俘的控制与谋杀

看管部队司令官曾要求委员会授权以武力带出这些战俘,并允许开枪。委员会印度主席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委员认为可以采用武力,但遭到瑞典和瑞士委员的反对,瑞士委员甚至威胁退出委员会,委员会只得不了了之。[104]在朝中方面进行解释之前,委员会已经发现在南营中没有一个战俘敢于公开要求遣返,相反,却有127名战俘冒着生命危险秘密逃出营地向印度部队要求遣返,委员会因此认为:“战俘在表达愿望时所必须采取的这种不正常方式,使人们很自然地怀疑到全体战俘都不是自由的个人。”[85]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一名叫李二娃的战俘代表,他曾与联合国军合作,指认战俘中的志愿军干部、殴打残杀志愿军战俘,是公认的反共战俘因受不了思乡之情而逃出。[76]:400遣返委员会还发现,南营的战俘在由联合国军移交之前就一直受到战俘组织严密的暴力控制,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抗拒遣返。[85]朝中方面将营地内的战俘首领称为“特务”,要求委员会将“特务们”隔离出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委员也认为应当打破战俘首领们对战俘的控制,但是委员会最终认为:不能因中朝方说谁是特务,谁就是特务,并且认为:只要将战俘单独解释,就能使他们自由决定。[105]

在解释中,大部分战俘一进解释帐篷,就不停地喊同样的口号,只有少数战俘申请遣返,另有少数战俘与解释代表进行政治辩论。申请遣返的战俘一进入解释帐篷后,绝大多数就明确表态了。有个别战俘在听取解释时,看起来极端犹豫并恐惧,而当委员会主席把他们带走并让其独自一人时,他立即就选择遣返了。委员会认为,这有力地证实了愿意遣返的战俘是被胁迫而强行拘留在战俘营里,从而无法行使遣返权利。委员会认为,未寻求遣返的战俘并不都是自愿的,而是由于他们被长期灌输了某些恐惧。[106]

南营内的战俘组织使用各种手段强制战俘拒绝遣返,有的战俘因为愿意遣返,而受到毒打甚至被杀。据美军记录,在解释期间有38名朝中战俘在南营营地中死亡。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共发现9起针对希望遣返的朝中战俘的谋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10月3日丁字围场第28号营场,据称中国籍战俘张子龙因为要求回国而遭到杀害。虽然委员会调查时在指控者指认的埋尸地点没有找到尸体,美国记者威廉·林赛·怀特(William Lindsay White)还声称战俘名单上没有张子龙这个人[62],但委员会仍然在掌握了充分的间接证据后逮捕了7名涉嫌谋杀张子龙的战俘,并在取得间接证据后对所有9起杀人案中涉嫌的凶手提起了诉讼。[107]

据后来前往台湾的战俘回忆,反共战俘得知中立国要进行调查的消息后,将被害人的尸体“一块块肉割下来烧掉”,还有去台战俘回忆,其他营场也有人因为要求回国被杀,尸体被“剁碎丢到大粪桶里倒掉”。最终委员会没能找到尸体,因此反共战俘和美国方面就把该案描述为诬陷。[55][108]为中朝战俘被杀案件而先后组建的两个军事法庭都没有完成审判。在张案中,中方反对为被告指派美国律师,并认为向法庭提交已经遣返的原告证人意味着延长了前拘留一方对战俘的控制,因此拒绝与法庭合作,法庭只能解散。[109]另有中国文献宣称这几名嫌犯“供认不讳”“遣返委员会主席蒂迈雅不顾抗议将特务凶手交给了美方”。[110]在其他案件中,联合国军拒绝让被告的辩护证人和辩护律师出席法庭,使审判直到委员会宣告解散时仍然没有完成。委员会在解散前经过表决,决定将所有嫌犯移交给联合国军,这遭到朝中方面的强烈抗议。委员会建议联合国军继续审判,但遭到拒绝,委员会认为联合国军的行为“破坏正义并使罪犯能逃出法网......这一责任是在于联合国军而不在于任何其他当局”。[111]蒂迈雅感到朝鲜战俘谋杀案中“那些被指证和受审的纯粹就是营地领导而已,他们很明显没有笨到自己动手去杀人”[94]:203中朝方对遣返委员会作了若干指责,如委员会报告收录的信中提到“(如印军不用武力带战俘出来听解释和打散战俘组织),停战协定将成为一纸空文而遣返委员会也只是有名无实”,“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和印度看管部队……承认了蒋和李的特务头头们的地位,允许他们公然开会,扩大影响范围,并纵容他们的非法活动。”[112]

北营

编辑

1953年9月24日朝中方面将联合国军战俘移交给中立国后,联合国军方面也对朝中方面修建的解释设施提出修改意见,朝中方面承诺4天内完成。[85]此后,直到12月2日联合国军才开始对战俘进行解释。自当日开始,韩国方面每天对30名韩军战俘进行解释。[113]。在北营,联合国军方面共进行了9次解释,有275人听取,但全部拒绝遣返[86](中国战史称共224人听取解释并全部拒绝遣返)。在印度军队看管期间,共有2名美军战俘和8名韩军战俘选择遣返,另有2名韩军战俘选择前往中立国印度[1]。

解释结束

编辑

根据朝鲜停战协定附件对中立国遣返委员会职权范围的规定,解释“在自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接管之日起的九十天内”进行(第三条·解释·第八款),“战俘的看管移交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九十天期满后,上述第八款中所规定的代表们对战俘的接触应即终止”(第四条·战俘的处理·第十一款)。委员会于1953年9月23日接管战俘,90天于1953年12月23日到期,联合国军司令赫尔发布声明终止对战俘的解释,并宣布次年1月22日印度人将无权看管他们。朝中方面强烈要求延长解释期限以补足90天解释时间,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支持延长,而瑞典和瑞士代表反对,印度主席一方面赞成延长解释期限,但另一方面认为“只有经过联合国军及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双方之间的协议,延长方能实行”。由于联合国军方面反对延长解释,12月24日中立国遣返委员会中的多数委员(印度、瑞典、瑞士)做出决定,同意不再允许解释代表进行解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委员则发表声明称,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拒绝延长解释期限的决定完全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和“职权范围”。[5]:489[114][115]

结果

编辑

注:本小节表格中“中国籍”指中国大陆籍战俘,“陆”指中国大陆。

不直接遣返的朝中籍战俘去向[1]

中国籍

朝鲜籍

合计(人)

前往韩、台

14,235

7,604

21,839

返回朝、陆

440

188

628

前往中立国

12

74

86

死亡

15

23

38

逃跑失踪

2

11

13

总人数

14,704

7,900

22,604

不直接遣返的朝中籍战俘实现遣返的途径

中国籍

朝鲜籍

合计(人)

联合国军向印军移交时1953年9月

3

14

17

听取朝中代表解释后共10次

90

46

136[86] 345?[103]:95(3166听取解释)

印军查对名单时1953年12月31日

128

3

131[116][117]

翻铁丝网或印军入营调查时1953年9月-1954年1月

不详

不详

不详

印军向联合国军移交时1954年1月20-21日

72

32?

92[118]

遣返合计

441

188

629

向印军要求前往中立国(逃出营地)

12

74

86[118]

解释结束后,志愿军战俘14,704人中,14,235名前往台湾,440名战俘遣返回中国大陆,12名前往中立国,17名在南营期间死亡或失踪。[87]朝鲜人民军战俘7,900人中,7,604人前往韩国,188人遣返回朝鲜,47人前往中立国,34人在南营期间死亡或失踪。[1]蒂迈雅认为如果南营的战俘都被给以自由机会,将会有1500-2000人寻求遣返。[94]:267

不直接遣返的联合国军战俘去向[1]

美军

英军

韩军

合计(人)

遣返

2

0

8

10

前往印度

0

0

2

2

前往陆、朝

21

1

325

347

总人数

23

1

335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