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梅西世界杯图片> 清朝的经济发展史:从巅峰到低谷,由辉煌到落幕
{$vo.文章标题}
{$vo.文章标题}

清朝的经济发展史:从巅峰到低谷,由辉煌到落幕

admin
7537

朝代的经济发展研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过管中窥豹,见微知著,透过清朝的国策和许多领域的发展状况,便可以呈现出清朝的经济发展脉络。

首先,清朝经济的辉煌有其时代背景。1644年,顺治帝颁布圈地令,这个残酷的剥削政策使得有主与无主地都被满人圈占,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他们只有两条出路,或是成为地主家的奴仆,或是开垦荒田。因而,清朝时期大量荒田得到开垦。

《清史稿·食货志一》载:“顺治初元,令山西新垦田免租税一岁;而河南北荒地九万四千五百余顷……给无主地令种。”除此以外,许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也在清朝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比如玉米和甘薯支撑了清朝快速的人口膨胀,大规模种植的棉花则促进了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初中期外部也迎来发展良机,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开采大量白银,而欧洲国家又需要中国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因此西班牙开采的白银被大量的输送到清国。弗兰克在著作《白银资本》中统计,在1500-1800年期间,从美洲运到欧洲的9.8万吨白银中,有3.9万吨运往中国。而彭信威则在他的《中国货币史》中写道:“自隆庆元年马尼拉开港后,到明末为止那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6000万比索以上,约合4320万两库平银。”因此,清朝所继承的明朝虽然百废待兴,但经济基础很牢固,借着内外环境的东风,清朝迎来了康乾盛世,走向了巅峰与辉煌。

然而巅峰过后往往是衰落,清朝由盛转衰从拿破仑扫荡欧洲时就开始了。由于欧洲战火连绵,引起拉丁美洲的欧洲殖民地的大规模起义,因此欧洲开采的白银大量减少,所以清朝的白银储量在鸦片战争之前便已经逐渐捉襟见肘。清朝经济发展的症结也正在于此,它闭关锁国,却又受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清朝的经济发展,居然受制于欧洲,这说明清朝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极弱。而这一点,在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上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过清朝并非是不进行对外贸易。清朝在明朝行商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三行制度,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以可见清朝十三行规模之大、利润之高以及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产生的重要作用。然而与宋朝的对外贸易相比,清朝的对外贸易是清朝政府希望借助十三行制度来达到垄断,他们既不承认国际贸易,又希望赚取利润。

简而言之,在清朝看来,对外贸易不是国之根本,而是敛财的方式。《广东新语》中“海禁甚严,人民不得通澳;而藩王左右阴与为市,利尽归之”更是说明了十三行制度的混乱。被藩王当做敛财工具的十三行,如何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抗衡,因此很快东南亚的商业海港便大部分落入英国人手中,而十三行则不复往日荣光,成为清朝自欺欺人的“粉饰太平”,或者说清朝统治者从未“尊重”过商业。

很快,清朝就为自己的自大与保守付出了惨遭的代价。英国人不满在与清朝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于是英国运用鸦片来腐蚀清朝,随后又发动鸦片战争。自此之后,清朝便被动打开了国门,虽然清朝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借此获得了发展,但说到底,清朝仍是沦为了列强的附庸。昔日的清朝的辉煌,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逐渐日薄西山,最终走向落幕,而这正是清朝经济发展的写照。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张传玺

《宋会要辑稿·仪制》

《清史稿·食货志一》

《白银资本》弗兰克

《中国货币史》彭信威

《广东新语》屈大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