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古镇,安溪阁。
“百科全书式”人物
给石油命名、发现地磁偏角现象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在母亲许氏的指导下,14岁便把家里的藏书读了个遍。他不光爱读书,还有着一股很强的求真实践精神。有一次,他背到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便动身上山,想搞清这个现象。4月暮春时节,乍暖还寒,被山上凉风一吹,小沈括一下明白了,山上比山下冷,植物生长情况不同,花季自然来得迟一些。
根据嘉定《镇江志》记载,沈括从三十岁开始就一直做同一个梦,在梦中想象了一处未来的归处。沈括晚年贬谪宣州时,偶然从道士手中买下了一间润州园林,才发现这正是梦中的那片风景,于是把园中山水命名为百花堆、梦溪,在那儿完成了《梦溪笔谈》《梦溪忘怀录》《良方》等作品,度过了人生最后几年的安稳时光。
沈括对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几乎无不涉猎,《梦溪笔谈》便是一本记录了他毕生所闻的“百科全书”。
数学方面,他创立了会圆术和隙积术,还是研究组合数学的先驱者之一;物理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阐述了凹面镜的原理,甚至有研究共振问题。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个在北宋发展完成,由沈括记录的就有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他是第一个记载毕昇生平以及发明创造的人,而且是在毕昇生前做的记录。
沈括是最早记录龙卷风的东亚人,直到20世纪初欧美研究者才在中国发现北美以外的龙卷风现象。他还记录了北宋不同地区的物产,将西北地区的“石脂水”正式命名为“石油”,并称“此物必大行于世”,可谓是妥妥的“预言家”了。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展,对沈括的评价逐渐由此前“博学的文学作家”这一形象转为科学家。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沈括的科学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星。2019年3月22日,中国首艘直流组网电力推进系统的科考船沈括号正式交付使用。沈括以这样独特的方式留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里,也留在了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沈括的人品争议
曾在乌台诗案中告发过苏轼?
沈括对于科学史的贡献为世人所称颂,但在人品方面却有争议。最广为流传的事迹,是他和苏轼的来往。
宋代的王铚在《元祐补录》里称,沈括在乌台诗案中告发苏轼,后来苏轼路过润州,沈括又主动向苏轼示好,以延州石墨相赠。这种“小人形象”因余秋雨在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为大众所知,并为后来出版的《苏轼年谱》《苏轼传》所采信。
有人提出,《元祐补录》为野史,真实性存疑,包括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引用这段事迹的李焘也称“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意思就是,这件事时间年月对不上,是否属实尚需更详尽的考证。
另外,史学界一直都有“孤证不立”之说。据考证,《元祐补录》之外有关沈括与苏轼直接交往的记录仅沈括贬谪润州时苏轼《书沈存中石墨》一例。《沈括评传》的作者祖慧也指出,目前所见有关此事的记载大都引自《元祐补录》,尚无其他史料来验证王铚的说法,即便是“受害人”苏轼也不曾有类似的叙述。
瑶山遗址公园
安溪古镇,石前桥(小广济桥)。
沈括墓周围的良渚地标
从远古遗址到网红骑行线绿道
沈括墓往西仅几百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瑶山遗址公园。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早期重要的祭坛墓葬复合遗址,是迄今等级最高、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器类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美、最具影响力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
这个2021年开放的公园占地面积约0.66平方公里,经1987年、1996年-1998年、2017年多次发掘,在遗址顶部揭露了一座形态规整的良渚时期祭坛遗址,以及叠压其上的13座良渚文化高等级贵族墓葬。
而南边的东苕溪,则是骑行爱好者们的“天堂”。这几年骑行的热度不减,苕溪沿岸屡屡被杭城骑友们所推荐,几乎成了必刷线路之一。新修的绿道平坦舒适,周边溪流、田野、树木环绕,风景秀丽,非常适合休闲骑行。安溪大桥的东侧,还有一个被网友称作“最美直角弯绿道”的打卡点。趁着夏日最酷热的时段还没到来,爱骑车的朋友们不妨去体验看看。
再往南还有一座安溪古镇,如今属良渚街道安溪村。虽说这份“古韵”可能不那么浓厚了,但在安溪渡、唐家大池、小广济桥、安溪阁、东王禅寺、蚕茧老街等地逛逛,也多少能捕捉到一些旧时良渚风貌。
(温馨提示:由于沈括墓位于安康医院内,请遵守相关规定,文明参观。)
上一页12全文阅读